-
诺奖又一次提醒中国经济学家,研究要多务实
很遗憾的是,中国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制度优势和海量数据,理应有更强的设计市场的能力。然而,国内只有很少的经济学家像“工程师”一样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具体市场。[全文]
-
退出WHO解决不了美国问题,比如新冠确诊300万
尽管美国在各方面领先,但是在卫生领域表现一直不尽人意,属于差等生。2018年的人均卫生支出高达10586美元(超过中国人均GDP),但人均预期寿命为78.5岁,仅比人均卫生支出为700美元左右的中国高1.5岁。[全文]
-
金融资本主义遇到智能化新型社会主义,就像大刀长矛遇到坚船利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同一个世纪前相比,中国和西方换了位置。金融资本主义国家遇到智能化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就像晚清的大刀长矛遇到坚船利炮。我们和西方已经不在一个维度上,他们还沉浸在空洞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这样虚幻的二维空间,我们则创造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和谐共存的三维空间。[全文]
-
武汉“掐”得住!
“大江大湖大武汉,大风大浪大武汉,大起大落大武汉”,历史长河的严寒酷暑不断锤炼着武汉,从辛亥革命第一枪到倡议恢复高考第一人,武汉英雄辈出,前赴后继。有点遗憾的是武汉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付出和收获不对等。[全文]
-
给武汉市委市政府的七点具体建议
要说清楚:可以利用哪些家庭现有的设施进行预防?发现哪些症状应该在家休息并自我护理、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发现哪些症状应该去什么地方就诊,如何做好就诊过程的自我防护,如何与医生配合?[全文]
-
人均寿命猛涨,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从1949年到1970年代末,我国就已基本完成了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才完成的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型。我国现在的婴儿死亡率是国际一流国家的水平,与美国相近。中国一线城市的健康水平,已超越了美英的水平。[全文]
-
公立医院不姓“公”,社会办医也不全是“莆田系”
“莆田系”降低了大家对社会办医的好感,中国目前社会办医的主体力量确实也还是“莆田系”,但我知道很多现在也在不断改进,它们也认识到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不像一般的一锤子买卖,宰人就可以挣钱;医疗服务是信誉产品,必须要有好的口碑,才能可持续发展。[全文]
-
对比中美医改,既要自信又要清醒
虽然中国医改还面临巨大挑战,比如住院患者医保报销比例仍处在较低水平,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核心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的力度不大、尚未破题等问题。但对比中美医改,既要自信,又要清醒。[全文]
-
医改关键是利益再分配,参与者基本像“烈士”
三明医改第一年医保从亏到盈,红利从哪来?三明过去总医疗费用28亿,14亿都是药费。改后第一年,药费降到7亿以下,也就是把虚的全挤掉,医生不多开药了——现在医生多开药得负分。但挤掉的这7个亿可是少数人的利益,那些人玩命跟它磕。[全文]
-
中国制造世界领先,为何制药却比不过印度?
印度怎么能生产出这么多好的仿制药?毕竟要说工业,印度跟我们比差远了。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印度是从咱中国学来的。七十年代,它来中国学习,一下就学到了真经——他发现中国人为什么能看得起病,就是自己造药。[全文]
-
当年条件那么差,为何没有剧烈的医患矛盾
我老开玩笑,说一个医院院长眼睛一睁,跟一个出租车司机是一样的,每天要进几千万,这医院才能运转。医改尽管已经九年了,医院的创收机制没有变,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医院都要创收。所以我们今天所遇到的问题,其实恰恰是市场化带来的。[全文]
-
印度巴西都能“免费医疗”,中国为什么不可以?
中国人平均每年用药300美元,跟英国差不多。但再打开看看,英国大量是最好的治癌症等重大疾病的药,免费全报;而我们用以重大疾病、真正救命的药的报销比例很低,大量药安全、无效,利润高,是可用可不用的辅助用药。我们现在大量支出被浪费了。[全文]
-
中国道路奥秘| 社会建设先于经济
在我看来,“中国道路”与其说特殊在经济发展道路,不如说特殊在社会发展道路。社会革命先于经济革命、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建设,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共同经验,是中国道路成功的一个特殊秘诀,是“中国特色”的特之所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全文]
-
五十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发动了一场医改
在毛泽东眼里,医疗卫生是关系到党的宗旨和执政方向的重大问题。在626指示之后他又亲自推动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和赤脚医生的培养。直到今天,很多老一代的医务工作者仍对626指示言犹在耳,倍感亲切。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道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体现。当前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重温626指示一定能给今天以启迪。[全文]
-
仇和的宿迁医改调查
2006年“宿迁医改”中,我们近十名卫生经济学者和学生,在不惊动当地政府的情况下,作为患者去各医院就诊,在就诊过程中调查和访谈医生与患者。这场医改敢想敢干、惊心动魄、但“看病贵”的问题没解决,百姓医疗负担反而加重……[全文]
-
两会观| 公立医院才是医改牛鼻子
医改是两会的的重大民生议题。医改6年了,现在公立医院改革还在试点,而试点是“自由行”,没有规定动作,想怎么做怎么做。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人做顶层设计,没有人迎难而上。要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地推动此次医疗改革,是要做设计的,不能再摸石头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