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克尔当了15年德国“掌门”,武学秘笈是什么?
2005年11月22日,默克尔正式宣誓就任联邦德国总理。作为一个来自原东德地区的女性政治家,默克尔是如何在一个男人主宰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中和一个相对保守的德国政坛中稳坐十五年总理宝座的呢?[全文]
-
莱茵日记:“阴谋论”喧嚣尘上,谁是替罪羊?
这些天在德国议会和政府门口集会的抗议者们,坚信某些有权有势的人意欲通过传播病毒来限制人的基本权力和破坏民主。这些“理论”偏离事实,充满成见、偏见、敌视和猜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关微软创始人盖茨的各种“传说”。[全文]
-
莱茵日记:德国疫情中纪念二战,看文化圣殿如何坠入人间地狱
德国人喜欢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其享誉世界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德国制造”上,也反映在种族灭绝和消灭异己上。无论是折磨屠杀,还是消尸灭迹,他们样样都能做得近乎“完美”。可是,高雅文化中怎么会孵化出令人发指的“兽行”? [全文]
-
莱茵日记:中外媒体有多“不对等”?
西方有些作者和编辑对所谓“事实”的把握和拿捏相当老练,一般不会轻易被人抓到“把柄”。他们大多很“油”,如果文中含有刺眼的词语或指桑骂槐,他们会在标题下标明是“讽刺文”。笔者专门请两位德国人来读某篇“讽刺文”,结果,他们的读后感大相径庭。[全文]
-
莱茵日记:德国媒体批评美国,下手狠不狠?
德国民众中的反美情结,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都存在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反战运动和学生运动中,反美旗帜被举得相当高。当时走上街头的那批年轻人,如今已成为德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包括媒体在内。[全文]
-
莱茵日记:病毒也是资本的“照妖镜”
有个企业家表示:“我们竟然仅为让一些老人晚走几年而选择经济自杀,还是让我们接受人总是要死的这个事实吧,长寿并非生命的目标。”资本市场貌似一个“精灵怪物”,极为敏感,有时也很脆弱。但是,它一旦获悉人会为它牺牲,就会毫无犹豫地牵着人的鼻子走。[全文]
-
莱茵日记:德国的“放纵”与默克尔的“放纵”
默克尔难以管束巴伐利亚的基社盟,所以只能在基民盟主席团的内部会议上批评党内“诸侯”中的“冒进”势头。不幸的是,默克尔在表达时使用了一个在德语中不太雅观的词汇:“放纵”,这当然与“性”无关,但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反弹。[全文]
-
莱茵日记:欧洲反对特朗普,力挺WHO?其实还有小心思
欧洲对特朗普是相当不满的,不过这种“不满”更多源自“失望”,而非价值观的变化。从这次对世卫组织“断粮”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政府和媒体一方面谴责特朗普的决定,或对此表示遗憾,另一方面则同情其批评世卫组织的理由。换而言之,他们也对世卫组织及中国的有些做法不满。[全文]
-
莱茵日记:报告说德国死亡率低,果然吵起来了
调研得到了公关公司“StoryMachine”以及社交媒体的大力支持,而该公关公司的背景似乎又很不简单,创建者之一的迪克曼与报业、政界以及美国公司的渊源颇深。一位病毒学家以及他身后的波恩大学,接受公关公司的鼎力协助,并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广泛宣传,似乎显得有些不寻常。[全文]
-
莱茵日记:政客吃尽“疫情红利”,经济界一旁着急
“深居简出”的默克尔开始频频出镜,冷静坚定地领导着抗疫工作。她的方式深得人心,有望摆脱2015年以来的“难民总理”标签, 而成为“抗疫总理”。“灾难时,谁执政谁出彩”,此话在这次的“战疫”中再次得到证实。[全文]
-
莱茵日记:德国人上次这么悲观,还是朝鲜战争…
仅有24%的人对未来十二个月充满希望。无论是1961年修建柏林墙,还是19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或者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恐怖袭击之后,德国人都没有如此悲观失望过。同一机构此前得到的最低值27%,还是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全文]
-
莱茵日记:法国提的“好建议”,德国为何否了?
加布里埃直言道:德国现在举债1560亿欧元抗疫,如果多举债100亿用来支援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或许一百年后还会感激德国;现在可好,能让他们回忆起的是中国的援手。如今的德国给人留下的印象和美国没啥区别:my nation first。[全文]
-
莱茵日记:德国医疗企业的“吹哨”邮件,卫生部已读不回
德国人比较讨厌两种人:事后诸葛亮和凡事他人过。追责是必须的,但不能变成寻找替罪羊,因为这本身就是不愿担责的表现。德国人的精于计算和未雨绸缪也反映到此次防疫中:根据模式评估风险,采取相应措施;看似很从容,但也容易让百姓无所适从,毕竟百姓需要引领。[全文]
-
莱茵日记:启蒙和惩戒,国家两手抓
年轻人过于自信身体的抵抗力,因此并不怎么害怕被传染;他们即便知道有风险存在,也容易将此当作“冒险”,而敢冒险,反潮流,不守规,抗权威往往被他们视为“个性”和“独立”。老年人则认为自己经历得多了,有时也有“倚老卖老”的心态在作祟。[全文]
-
莱茵日记:默克尔想让人安心,安心的人在讨论权力笼子
最近这些天,“紧急状态”这个概念相当热门,对于政治学者来说,它意味着给国家机器“松绑”或“释放”。瘟疫到来后,人们惊讶地发现,法规是可以合法大幅度限制个人自由的;而且,此时一旦发现法律不符合“紧急状态”的需求,便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全文]
-
莱茵日记:我们离意大利的局面有多远?
德国此前“不紧不慢”和“步步为营”的做法,很多人将其归于民族性格中的理性成份,其实,它也与其“联邦制”的政体有关。德国由16个州组成,除了外交和国防这两个领域外,其他均为“州事务”,联邦和各州之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央”与“地方”,而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全文]